7月28日16时15分,南京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检测到1号线10kV新线四方村3号配电变压器停电,通过自动数据提取,发现受影响用户201户。供电服务指挥中心应立即调派现役抢修工单,并将工单中的信息通知抢修队。接到命令后,抢修队立即启动,在故障发生10分钟后赶到现场,迅速调查维修设备。
连接设备与客户,连接业务,挖掘数据价值,形成跨专业数据共享与共享的生态系统,提高管理创新、业务创新和业务创新能力,是泛在动力物联网建设的推进方向。供电服务指挥中心突破运行和配电壁垒,在正常开展配电网设备全景监测的基础上,依托准确的“站线变户”数据,全面开展配电网故障研究和判断,使设备“说话”,在客户使用前实现主动抢修和运行维护。
“过去,夏季一旦发生故障,人工巡线和故障排除大约需要两个小时。目前,随着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,远程故障隔离只需2分钟,平均故障停机时间减少了40分钟。根据每个故障平均损失2000千瓦时的计算,只有这一项才能减少整个夏季近100万千瓦时的损失。”南京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副主任孙新杰说。
南京电网是江苏省电网中供电可靠性最高的电网,每户累计停电时间为1.087小时/年。这不仅得益于供电设备故障的快速排除,也得益于居民对智能电表的了解。
在银龙雅苑小区的一个住宅仪表箱里,有一个蓝色的小盒子,叫做终端智能感知系统。”具有智能‘大脑’的电表不仅仅是测量工具,”南京供电公司营销部计量办公室主任冯龙基说,“过去,居民出现故障时需要报修。现在,感知系统可以快速定位故障点并主动报警,“2018年以来,南京供电公司安装了2万多个监控终端,数据采集完整率100%,事件上报成功率100%。今年内,南京将有10万户家庭24小时在线“电表医生”。
“据悉,5号监控录像和12号水位监控录像显示,隧道k2-k3工作段260米处有少量积水”,7月22日,在电缆运行监控中心值班的翟朝超发现220kV宁莫电缆隧道有异常情况,并立即检索视频、煤气、温湿度、水位等关键值。原来,由于自动排风机启动间隔较长,内部湿度增加了11%,有些地方“返潮”。翟朝超随后缩短了排气扇的开启间隔,水很快就消失了。
“千里岩”220kV宁莫线隧道是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概念的人工智能高压电缆隧道,今年5月投入运营。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架空线路成为“地下金龙”。仅在南京,35kv及以上电缆就有1408km长。
钱建信在电缆操作和维护方面有着30多年的经验,他说:“过去,受检查周期的影响,我们无法掌握设备的实时运行状态。如今,在20米的脚下,53类800多台传感设备采集的近1000条信息,自动整合成11类监测信息。关联设备还可以相互检查,独立分析判断,实现边缘计算,获取直观、立体、准确的信息,使隐患“隐藏”
7月29日,南京用电负荷首次突破1200万千瓦。当日,南京110kV南门变电站两台主变负荷率平均达到91%。一般来说,当变电站负荷率超过80%时,应考虑将负荷转移到周边地区。然而,作为一个智能化的全感知变电站,南门变电站的性能却非常“淡定”。
南门变电站遍布红外摄像机、套管介损监测、无线温度监测智能传感装置,监测其“五脏六脏”。所有数据采集到边缘物联网代理设备中,控制智能传感元件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和状态评估。
南京供电公司物联网办公室副主任周恒军说:“通过精确的监控和智能分析,我们可以像变电站‘隐性增容’一样,挖掘变电站的负荷裕度。”。
需求可以预测客户对能源的准确使用炎炎夏日,一户人家的几台空调同时运行,电量不断上升,这让一些顾客产生了怀疑。东城水安社区居民韩超就是其中一位:“电费单上显示我家每天用电量在10度左右,但通过各种家用电器的计算,我每天应该在7度左右。电表有问题吗?”这一天,他带着疑问来到裕华供电营业厅。工作人员向他介绍了一种“明星产品”——具有负荷识别功能的电表。
这种新型电表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一种新产品。它可以识别家电的启动电流,分析每个家电的耗电量和时间周期,找出家庭中的“大消费者”。
南京供电公司专职计量办公室徐舒介绍,目前,负荷判别式电能表还处于试点阶段,家电产品识别率在80%以上。未来,通过大数据分析,电表将为家庭定制用电方案,自动控制家用电器,帮助居民节约用电。
对于企业客户来说,南京供电公司的用电方案带来的效益更大。”从2018年8月起,我们将把配电室交给南京供电公司运行维护。他们的综合能源服务指挥中心可以远程监控我们设备的状态。目前,已安装的机组较少,实际负荷远低于设计能力。供电公司的检查人员建议我们暂停一台主变压器,以避免设备损失和节省运行成本。”南京江北新区科技投资公司电气总监傅飞算了一笔账,发现公司每月电费总额最近减少了8万余元。
据统计,南京共有30台机组的56个配电室委托南京供电公司运行维护,避免了配电变压器过热、变压器开裂等54处隐患。